查看原文
其他

刘晓:元湖广行省镇戍军万户府考论

刘晓 中国历史研究院
2024-09-14

作者:刘晓

来源:《历史研究》2024年第2期



南宋灭亡后,自至元十九年(1282)起,元廷在南宋旧疆逐渐建立起较完备的军事镇戍体系。湖广作为江南三行省之一,是在元灭南宋期间由阿里海牙军团开疆拓土形成,同江浙、江西行省相比,地域更辽阔,辖境囊括八番广海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镇戍格局也更复杂。湖广行省镇戍军万户府名称可考者至少有17翼,在常戍区基本为一路一府对应格局。此外,镇戍军万户府还要定期抽调兵员,远赴八番广海更戍区轮流戍守。学界对湖广行省镇戍军已有讨论,但关注点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军政机构及其镇戍情况。笔者此前讨论过镇守武昌的湖广行省“随省军马”,内容很有限。为此,笔者拟结合碑刻、传世文献等,全面考察“随省军马”之外镇戍军万户府的建制沿革,进而探讨湖广行省乃至元代整个江南地区镇戍体系的特点。


元末吕思诚总结江南地区军事镇戍说:“在江南,军民各有所司而不相统也。八番广海又与江南异,城无定兵,止以各翼军官分轮镇守,二年为番。”据此可知,江南镇戍区可分为常戍区和更戍区两大板块。“军民各有所司而不相统也”,指江南各路普遍设立路级管民总管府与管军万户府,二者不相统摄,此即常戍区;“八番广海”即八番顺元、广东、广西两江、海北海南等道宣慰司辖地,实行的是更戍制度,此即更戍区。


一、常戍区镇戍军万户府


湖广行省常戍区镇戍军万户府,“随省军马”外的各翼情况大致如下。


一是镇守常德、澧州路“上均州万户府”,又作“均州万户府”,名称源自蒙宋交界处的均州,《元史》多次提到双方对此地的争夺。上均州万户府达鲁花赤,可追溯至上均州监战万户忽都哈思。李璮之乱后,元廷新设监战万户,负责监视汉军,后来的万户府达鲁花赤即滥觞于此。据《平蛮始末》与《平蛮记》,此后万户府达鲁花赤尚有阔脱。万户府万户由翟氏世袭,首任万户翟文彬,保州满城人,系顺天世侯张柔部将。万历《保定府志》有其简略传记,其中提到:


袭父职管军,征取功多,蔡国公张柔俾授宣命银牌。中统二年,公以文彬久处军旅,累立殊勋,奏授金牌,充顺天路行军千户。累以功,升钧(均)州万户,悬佩金虎符,镇守均州。


《元史·世祖纪》亦提及此人,至元十一年五月,“以古不来拔都、翟文彬率兵万人,掠荆南鸦山,以缀宋之西兵”。元人刘时中撰姚燧年谱,提到姚燧大德元年(1297)撰《均州万户翟公碑》,碑主应即翟文彬,惜碑文失传。《平蛮始末》提到至元二十一年有“万户翟李家奴”随湖广行省兵马进讨叉巴诸峒。从时间上看,翟李家奴应为翟文彬后人与继任者。至大二年(1309)十二月,有武昌妇人刘氏“称故翟万户妻”,赴御史台告发三宝奴。此“翟万户”亦应为翟文彬后人。副万户见于记载者有田兴祖,至元二十一年任招讨使,至晚二十九年已任上均州万户府副万户。


至元二十四年,元廷“以上均州万户府全翼军马,镇守辰、沅、靖三州”,承担监视当地少数民族、屏捍湖广行省的任务。至元二十七年七月,“贵州猫蛮三十余人作乱,劫顺元路,入其城。遂攻阿牙寨,杀伤官吏,其众遂盛。湖广省檄八番蔡州、均州二万户府及八番罗甸宣慰司合兵讨之”。三十一年,江南湖北道廉访司佥事张经上言:“沅州正冲八番思播,系边远重地,宜依旧为路,兼管靖州。仍于两州沿边诸寨设立巡检,及镇守辰、沅、靖上均州万户府官三员,各分镇守。”


大德三年,上均州万户府镇戍地发生重大变化。《元史·兵志》记:“三年三月,沅州贼人啸聚,命以毗阳万户府镇守辰州,镇巢万户府镇守沅州、靖州,上均万户府镇守常德、澧州。”《元史·成宗纪》则记,当年“十二月己酉,徙镇巢万户府戍沅、靖,毗阳万户府戍辰州,均州万户府戍常德、澧州”。当年三月沅州发生动乱,或因上均州万户府弹压不力,十二月始调整镇戍区。


《元典章》《至正条格》均有上均州万户府的相关记载。《元典章》提到“上均州万户府威州奕百户张和,被差迤北奥鲁内取发军人盘费,拐带侵使讫中统钞一伯九十五锭二十两、胖袄四十四领,避罪在逃。”元代百户一般不冠地名,所谓“威州奕百户”应指威州千户所下辖百户。泰定二年(1325)立于威州井陉县学的《加号孔子诏书碑》,碑阴有“武略将军、上均州翼千户元寿”,“忠翊校尉、上均州翼上百户耿军儿”题名,适可印证上述记载。另据《至正条格》:


至顺元年三月,刑部议得:“均州万户府千户司杰,承差领军归州,把截隘口,经过松滋等县,纵令军人白昼抢取民财。量笞叁拾柒下,削降散官一等换授,依旧勾当。”都省准拟。


上述记载反映的是朝廷与四川行省平章囊加台之间的战事。天历二年(1329)二月,“囊加台分兵逼襄阳,湖广行省调兵镇播州及归州”。在此前后,上均州万户府一部由千户司杰率领北上,把截隘口。从司杰部经由松滋北上归州的路线看,当时上均州万户府镇戍地应仍在常德、澧州一带。


二是镇守沅州、靖州路“镇巢万户府”,名称来自镇巢军。至元十一年,伯颜沿江东下攻打南宋,次年二月,南宋知镇巢军曹旺以城降。镇巢万户府成军当在此后不久。镇巢万户府军官可考者有达鲁花赤拜蓝、副万户马继祖与马兴祖等,其中前二者见《平蛮始末》与《平蛮记》。拜蓝生平无考;马继祖似出自降元的南宋常德守将马成龙家族。马成龙有五子,分别名兴祖、寿祖、复祖、承祖、光祖,其中“兴祖,明威将军、镇巢副万户,没王事”,“复祖,袭守万户”。五子中虽无马继祖,但其应与他们同辈。他的副万户职或继承自马兴祖,至于马复祖“袭守万户”,有可能指以副万户代理万户,惟详情已不可考。


前文提到,大德三年十二月,因镇压沅州动乱不力,元廷“徙镇巢万户府戍沅、靖,毗阳万户府戍辰州,均州万户府戍常德、澧州”。马成龙以常德降元,镇巢万户府原镇戍地可能就在常德,毗阳万户府则在澧州,与上均州万户府对调后,镇巢万户府才徙沅州、靖州,毗阳万户府徙辰州。


三是镇守辰州路“毗阳万户府”,毗阳系董文蔚所建三镇(光化、毗阳、枣阳)之一。李璮之乱后,“朝议选宿卫之士监汉军,谒只里佩虎符,监军于毗阳”。谒只里所监毗阳汉军,当即毗阳万户府前身。


毗阳万户府万户起先由石抹氏世袭。至元十二年二月,枢密院言,“渡江初,亳州万户史格、毗阳万户石抹绍祖,以轻进致败,乞罪之”。石抹绍祖先人扎剌儿系蒙古早期汉军三万户之一。扎剌儿去世后,自1231年始,“其符爵”由“长子重喜暨孙忙古、重孙绍祖、玄孙驴驴,奕叶袭受,至今不绝”。石抹绍祖于中统三年(1262)袭万户,到李源撰写墓志的大德二年,万户职已由子驴驴承袭。


大德三年毗阳万户府自澧州移驻辰州路后不久,万户改由移剌氏世袭。延祐三年(1316)立《辰州火星祠碑记》有“安远大将军、镇守辰州路毘阳万户府万户移剌四奴”的记载。《元史》多处提到此人。综合各记载,至晚在大德末,移剌四奴已接任万户,至顺年间升湖广行省左丞,此后由子那怀继任万户。此外,至顺元年(1330)九月,“辰州万户图格里不花母石抹氏以志节”受朝廷旌表,此“辰州万户”或即毗阳万户府万户。


四是镇守永州路“两淮万户府”,前身为两淮招讨司。洪武《永州府志》称:“元初,立管军招讨使,次改为万户府,从两淮翼军人镇守。”首任招讨使为阿里海牙子贯只哥,《元典章》“阿里海牙的孩儿贯住哥,两淮那里做招讨使的时分”,即指此而言。至元二十二年,元廷废元帅府、招讨司,将江淮、江西戍军改编为万户府。这一举措可能波及湖广行省,两淮招讨司由此改编为两淮万户府,贯只哥依旧任达鲁花赤。姚燧提到,“长郝生正奉大夫、湖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虎符、监两淮军贯只各”。所谓“监两淮军”即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贯只哥升迁他职,其子小云石海涯即散曲家贯云石,“袭父爵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镇永州”,后又让职与弟忽都海涯。洪武《永州府志》记万户府军官如下:


小云石海涯 号“酸斋”。荫父职。至大间以宣武将军任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后转升翰林学士。

朱祐 至元二十一年(1284),以袁州路达鲁花赤受定远大将军、两淮万户府万户。

朱鉴 号“基山”,(朱)祐之嫡孙也。至大四年(1311),佩虎符受武德将军,承替。至顺年间,奉特旨,受嘉议大夫、岳州路总管。任满,复还旧职。为人性简儒雅,时人称为□书元帅。

田泽 至元二十三年(1286),佩虎符,受怀远大将军、两淮万户府副万户。

田文进 (田)泽之嫡子也。大德间佩虎符、武毅将军,承袭父职。


两淮万户府辖10翼千户所,其中上千户2翼,下千户8翼。上千户见于记载者有“镇守永州两淮万户府上千户蔡荣”。千户所下辖上百户31翼、下百户71—80翼。上百户31翼,官员62员,蒙古、汉族各占31员,当是标准的达鲁花赤、百户配置。下百户翼数与官员数相同,应未设达鲁花赤。千百户除镇戍永州路治外,还要分戍各县,其中“祁阳县镇守千户一员”、“东安县镇守千户一员”,均“于以上千户内差拨”;“各处堡寨官一十一员”,“于以上百户内差拨”。


五是镇守全州路“冷水河万户府”,名称源自冷水河城。据《元史·世祖纪》,至元元年正月“筑冷水河城,命千户土虎等戍之”。冷水河万户府镇戍全州路的记载,见洪武《永州府志》:


少中大夫、冷水河万户达鲁花赤也里不花 至元三十年(1293)二月到任,皇庆元年(1312)九月终于任。长男阿思兰不花承荫。

宣武将军万户府达鲁花赤阿思兰 悬带明珠虎符。

武德将军万户陈仲仁 至元二十年(1283)到任。

武德将军万户何之琪 延祐元年(1314)到任,悬带金牌。


冷水河万户府仅有“上、中、下千户三所”,规模较小,应属下万户府。


六是镇守道州路“唐州万户府”。唐州金末一度归南宋。蒙宋战争爆发后,唐州降蒙。唐州万户府应由唐州戍军扩编而成,首任万户唐琮,王恽曾写碑铭记其生平。唐琮伯祖唐皋为金末峡口镇将;父唐庆降南宋,任京西副将,累迁诸军统制,后降蒙,终官江淮军民安抚使。唐琮至元十三年袭父职,任管军总把,累升总管、万户。“二十年,改授唐州军府万户,二十五年,移镇泉道,屯驻舂陵”。此处“泉道”不知具体指何处,或为“全道”(全州与道州)之讹;“舂陵”显然指道州路治营道县。唐琮部移驻道州时,第二次安南之役业已爆发,他“到镇甫二旬,而檄至,即阅数军实,申严节制”,率军南下,“会诸将屯靖海境”。远征失利后,元军北撤,安南趁机邀击,至元二十六年三月双方“大战于盐场之三江口”,唐琮阵亡,由长子唐世忠承袭万户。


七是镇守衡州路“真定新军万户府”,源自真定史氏集团,首任万户张兴祖,有姚燧撰神道碑传世。父张林,任赵州观察使、节度判官,从军征宋,“先登陷阵,勇冠三军”,宣授管军千户。张林死后,张兴祖袭职,随史氏南下邓州。世祖即位后,他率部参加襄樊战役,累升总管、副万户。至元十一年,元廷决意灭宋,张兴祖隶阿里海牙军团,先守汉阳,移军江陵,又从军南下攻潭州、静江等地。湖南、广西渐次平定后,他先后任归州路、常德路达鲁花赤兼招讨使,“罢招讨,惟以万户将真定新军。省檄戍衡、茶陵、耒阳、常宁”。据此,真定新军万户府镇戍地以衡州路为中心,覆盖邻近茶陵、耒阳、常宁三州。张兴祖去世后,由四子獭拉叱袭职。


此外,元末有真定人名阿都赤者,在嘉靖《衡州府志》作“衡州新军万户”,康熙《衡州府志》作“衡州新军万户达鲁花赤”,后与红巾军倪文俊作战阵亡。“衡州新军万户”应即镇守衡州路“真定新军万户府”简称。嘉靖《衡州府志》记许卢马为“蒙古人。衡州卫万户。军政严肃,转立学校,至今士子称诵之”。“衡州卫万户”的书写显然受明制影响。据《元史》记载,至正十四年(1354)十二月,“瑶贼自耒阳寇衡州,万户许脱因死之”。唯许脱因与许卢马关系不可考。


八是镇守桂阳路“济南冠州新军万户府”,名称中的济南、冠州为原汉人世侯张荣与赵天锡辖地。目前所见该翼万户府相关记载,多为千户级军官,尤以孛术鲁翀撰末赤神道碑最为详尽。末赤为乃蛮人,起家札腊都镇抚属副弹压。伯颜灭宋期间,隶都元帅奥鲁赤,从军“破沙洋,攻新城”,“捣江浙”,“署职总把”。临安降元后,末赤南下闽中、岭海,“用是,枢密奏迁武略将军,佩金符,监长千夫。时二十四年夏六月也”。同年,末赤参加征讨安南之役,任副都镇抚。至元二十五年“归驻鄂省,以其功闻,由是迁监济南冠州翼(刘洧翼千户所达鲁花赤——引者注),镇戍湖南之桂阳”。元贞元年(1295),末赤以老疾辞职,三子和尚袭千户所达鲁花赤。和尚卒后,由侄明安达(末赤长子寨腊次子)袭职。此外,千户见于记载者尚有徐仁祖孙(子铎、孙仲理)及张德等。


九是镇守郴州路“新野万户府”,新野万户府与郴州路的关联,可见《大明一统志》,其中提到洪武元年(1368),守御郴州千户所衙署改“元之新野翼万户府建”。新野万户府万户应由顺天世侯张柔部将王汝明后人承袭。王汝明本燕人,从张柔南下平蔡,先后戍杞县、亳州,以曲阳千户迁新军总管。据魏初撰神道碑,王汝明子八人,长子王俨,终官“岳州管军万户、昭勇大将军、岳州路达噜噶齐”。王俨诸子中,“长曰某,就元降虎符,袭其父昭勇之职,今镇郴州”。魏初撰文在至元二十八年,从镇戍地看,王俨长子所任可能就是新野万户府万户。


新野万户府下辖千户,文献记载不多。其中有合剌乞台氏那海,“从征叛王乃颜,以多(功)加忠翊校尉,授新野万户府匠军千户所达鲁花赤,佩金牌”。据此,匠军千户所为其下辖千户所之一。阿里海牙主政湖广时,广招匠人入军,“将鄂州有的匠人每,并入他孩儿管着的军里去来。在后交趾国等处出征的时分,这匠人每曾交四百来人出征来”。这种做法后来虽被禁止,但从新野万户府有匠军千户所来看,仍有不少匠人被配置军中。


十是镇守潭州路万户府,成军于潭州路,万户府达鲁花赤起初为阿里海牙子和尚。姚燧撰阿里海牙神道碑提到,“继郝生辅国上将军、湖南道宣慰使、虎符、监潭州军、赐玉带一品服和尚”。所谓“监潭州军”,即潭州万户府达鲁花赤。武宗时期,万户府达鲁花赤转由合剌乞台氏那海担任,“至大元年,子回会光显于朝,仁宗时为皇太子,奏武宗皇帝超授公朝请大夫、潭州万户府达鲁花赤,佩三珠虎符”。“至大中,超迁中万户、朝请大夫,镇潭州”。从上述记载还可发现,潭州万户府属中万户府序列。潭州万户见于记载者有移剌琼。


十一是镇守兴国路“黄州万户府”,成军于黄州路,为至元二十二年整编江淮、江西戍军后所建37翼万户之一,属下万户府序列。有关该翼万户府的记载很少,嘉靖《兴国州志》提到元末有龙卜花,至正十二年,参与进攻红巾军徐寿辉,“行省以功升卜花为黄州翼副千户,守兴国”。次年,因击退红巾军的进攻,“行省举升卜花为黄州翼副万户”,“黄州翼”即黄州万户府。黄州路位于长江北岸,自成宗大德元年起,与蕲州路同为邓州新军万户府镇戍地。龙卜花先后以黄州万户府副千户、副万户镇兴国,则兴国路当为黄州万户府镇戍地。换言之,邓州新军万户府自扬州移镇蕲州、黄州路后,黄州万户府即渡江南下,移镇对岸的兴国路。


十二是镇守广南西道“邓州旧军万户府”与“汴梁万户府”。邓州旧军万户府为真定史氏基干部队。蒙哥汗即位后,史天泽任河南经略使,“乃以权代其任”。史权为史天泽侄,此前“以权万户从天泽南征”,至是受命统领全军。金亡后,史氏军先驻阳夏,后“屯军邓州”,此后即称“邓州旧军万户”。


李璮之乱后,史氏被解除兵权,邓州新、旧军由讷怀、董文炳统领。襄樊战役后,史天泽子史格请求效力军前,“朝议犹避邓之旧军,俾与张蔡公子弘范易将,始授怀远大将军、亳州万户、虎符”。直到南宋灭亡,“弘范入觐,请复将亳州兵,制可,还公(史格)邓之旧军”。史格升湖广行省右丞后,推荐史燿(史权子)承替万户。史燿接任万户后,很快又将职务让与史格子史荣。


有学者以史格最后军事活动地在雷州半岛为由,将邓州旧军万户府镇戍地定格在雷州路。不过,至元二十八年元廷曾发动平定海南的军事行动,我们从雷州半岛出发的各翼元军中,并未发现邓州旧军踪迹。鉴于史格后期以静江为基地向外进行军事拓展,邓州旧军继续驻守静江似更合理。元统二年(1334)立《广西道平蛮记》有“怀远大将军、广南西道上万户府达鲁花赤铁杰”等题名。岭南在元代基本上属更戍区,上万户府级军府极为罕见,“广南西道上万户府”是否即镇守广南西道(治静江)“邓州旧军上万户府”呢?此外,广东肇庆七星岩题记还提到当地另一翼万户府——南京新军万户府:


溜菜(淄莱)倪全,以武德将军、南京新军万户,镇守广南西道,奉省檄出讨獠寇,凯还来此。登斗魁台,气象轩豁,岭南佳致也,故勒此以纪岁月。


倪全以“南京新军万户”镇守“广南西道”,此处“南京”应指亡金旧京汴梁。《平蛮始末》《平蛮记》提到至元三十一年会剿施溶州土官田万顷时,元军诸翼万户中有名倪全者。《平蛮始末》还提到“汴梁翼杨千户”,因同处所载“蔡州翼”、“新野翼”、“镇巢翼”都是万户军府名,“汴梁翼”应不例外。换言之,“南京新军万户府”与“汴梁万户府”为同翼万户府的不同称谓。


十三是镇戍地不详的万户府,如炮手军匠万户府、许州万户府。炮手军匠为元朝一支较特殊军种,在元军中有多翼同名军府。《元典章》记,“元贞元年七月,湖广行省据炮手军匠万户府等奕呈”,显然湖广行省辖炮手军匠万户府。不过,该翼万户府镇戍地无考。至正四年(1344)《古箕许氏创修茔原记》又有如下题记:


宣授胡广省炮手役征行管军千户 许庆安

主事敦武校尉炮手军匠(上)万户府管军中副千户 许仲良

主事忠武校尉胡广省征行管军千户 □□


此题记印证了《元典章》的记载,即湖广行省确有炮手军匠万户府,属上万户府序列。至正八年《魏思恭墓志铭》提到,“其先怀庆温人也。祖迁怀仁,占籍居焉”。怀仁为朔州属县,与许氏所在之辽州相距较远,但大致同属河东地区。魏思恭任职的炮手军匠万户府,可认为与许仲良所任同属一翼。


二、八番广海更戍区


“八番广海”即八番顺元、广东、广西两江、海北海南等道宣慰司辖地,实行更戍制度,由江南常戍区镇戍军万户府抽调军人,“分轮镇守,二年为番”。二年为番居多,但也有一年、三年甚或四年为番的情况,并不十分固定。“八番广海”除广东宣慰司属江西行省外,其余三宣慰司均隶湖广行省,这里主要讨论湖广行省三宣慰司的更戍情况。


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辖区,大致相当于今贵州、湘西等地。据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贵州关羽庙元儒学教授廖志贤重修记文:


大元江南湖北道、宣命虎符、武德将军、镇守辰阳路昆阳万户府万户、镇守八番顺元等处万户府事那怀,至正四年十月,承奉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札付,选差分镇。至正五年春,统领诸翼军马,诣府署事。


“辰阳路”即辰州路,“昆阳万户府”之“昆”系“毘”之讹。所谓“镇守辰阳路昆阳万户府”,即镇守辰州路毗阳万户府。那怀从顺帝至正四年起,受湖广行省札付,以“镇守八番顺元等处万户府事”职衔,进驻贵州,“莅事四载,安静一方”。此外,碑文还特别提到关羽庙“惟府城东北隅乃邓旧、昆阳、两淮三翼所共祀”,“邓旧”、“两淮”显然指邓州旧军万户府与两淮万户府。看来,八番顺元地区戍军主要由三翼万户府抽调兵员组成。


广西两江道宣慰司都元帅府与海北海南道宣慰司都元帅府辖区,大致囊括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区域、海南省全部及广东省雷州半岛等地。前面提到,广西地区常设镇戍军可能仅有驻守首府静江的邓州旧军万户府与南京新军(汴梁)万户府。元灭南宋期间,史格负责经略广西,其神道碑载:


行徇定昭、贺、梧、浔、藤、容、象、贵、郁林、柳、融、宾、邕、横、廉、钦、高、化,广西之州十八;肇庆、德庆、封,广东之州三……遣郑何、朱国宝、刘克刚、赵珪、赵修己五万户戍贺、昭、梧、融、邕;马天麟、宋景、刘君进、花礼、完颜世英、李宗、张武、邹瑛、阎国顺、托欢十千户,戍浔、宾、横、容、象、柳、廉、钦、高、化。


上述五万户、十千户戍军分布,反映的只是至元十四年稍后的情况,此后有不小变动。如朱国宝在至元十四年攻克静江后,“进秩管军万户,镇守梧州,领安抚司事”。两年后,他在肇庆留下题记:“燕京朱国宝,宣授管军万户、同知广西道宣慰司事,镇守肇、德、封、梧四郡,提兵驻此。时至元己卯仲春吉日题。”很快,他在当年“迁定远大将军、海北海南道宣慰使”,不久又“移琼州”。元贞元年六月,御史台奏请成宗:


江南行台咨:“昭州、贺州、藤州、邕州路、澧州路、全州路、衡州路、柳州路、赣州路、南安路、吉州路、上犹县、攸县,这十三处地面里,草贼洞蛮作耗,移虏百姓,劫掠财物。那田地里镇守军官每,镇守不严,着贼每走了呵,不赶去的,都取了招伏。”……这里头陆个万户府达鲁花赤,更捌个万户、四个千户、两个百户。


上述13处地面不少属广西两江道,涉案军官计万户府达鲁花赤6人、万户8人、千户4人、百户2人。温海清认为13处地面8处为路,恰与被惩处的万户人数相合,言下之意,上述8路应有各自对应的万户府。不过,上述8路属常戍区抑或更戍区,应有所甄别。湖广行省某些路分如澧州路、全州路、衡州路,当地有毗阳万户府、冷水河万户府、真定新军万户府镇戍,属常戍区。有些路分则不然,如邕州路,延祐五年湖广行省咨文提到邕州路治宣化县的驻军机构为“分镇万户府”,则邕州路应属更戍区无疑。柳州路也属这种情况,至正庚子(1360)石刻,题记提到当地驻军将领有“均州千户领都镇抚颜霄”,此人显然是上均州万户府分镇当地的军官。广西其他地区类似例子还有不少。如郁林州,“设许州、冷水河二处百户所军丁人等以守御焉”。冷水河万户府前文已提到,许州万户府应成军于河南许州,隶湖广行省,只是镇戍地不明。据此,郁林州也属更戍区。


除更戍部队外,“八番广海”当地土军也多有编为万户府者,播州土官杨汉英即在至元二十九年被元廷任命为“播州等处管军万户”。以下再举两例。一是汉洞右江万户府,见《元史·昔都儿传》。昔都儿为钦察将领,至元二十四年,“赐虎符,进宣武将军、汉洞右江万户府达鲁花赤”,后率洞兵远征安南,“镇南王闵其劳,命枢密臣奏升其秩。二十六年,赐虎符,授广威将军、炮手军匠万户府达鲁花赤。大德二年卒,子也先帖木儿袭”。从军府名称看,汉洞右江万户府应在广西右江地区。《元史·世祖纪》提到,至元二十五年十月,“湖广省言:‘左、右江口溪洞蛮獠,置四总管府,统州、县、洞百六十,而所调官畏惮瘴疠,多不敢赴,请以汉人为达鲁花赤,军官为民职,杂土人用之。’”溪与汉(漢)字形相近,笔者怀疑汉洞或为溪洞之讹。其后昔都儿升任炮手军匠万户府达鲁花赤,任职军府应即隶属湖广行省的炮手军匠上万户府。


二是安平州洞兵万户府,见大德九年《创建太平观记》。其后碑文题记:“宣授武略将军、安平州洞兵万户府万户郑天禄。”安平州原为洞蛮地,北宋置安平州。至元十四年,土官知州李维屏降元,安平州隶广西太平路。


海南岛是元朝较晚收服的地区,元廷在当地设琼州军民安抚司(文宗时改名乾宁军民安抚司)。当地以土兵为主的黎兵万户府,学界已有较多研究。不过,正如正德《琼台志》所云,黎兵万户府及黎蛮屯田万户府,在元代并非一直存在,元朝在海南更常见的军事镇戍依然是更戍制度:


元初湖广省于平阳、保定、冠州等翼轮差管军万户一员,率千、百户,统汉军一千,海南镇守,三岁交换。以新附、土军分隶炮手所辖。其冠州、许州、冷水河翼衙门建于城内。


“平阳”即平阳太原万户府,“保定”即保定万户府,“冠州”即济南冠州新军万户府。湖广行省每3年都会从这些万户府选派万户1人,率抽调的汉军1000人,越海南下,镇戍海南。“炮手所辖”语意不明,或指炮手军匠万户府。据此,平阳、保定、冠州、炮手、许州、冷水河6翼万户府,均以海南为更戍区。


三、湖广行省与元代江南镇戍体系


湖广行省立省特点大致与江浙、江西行省类似,被学者归纳为“以北制南”,在元代属同一类行省。至元三十年,原湖广、江淮两省江北辖区割隶新成立的河南江北行省后,这一特点更加明显。其中,湖广省治武昌路背靠长江,几乎与河南江北行省隔江相望,完全偏离省治设于辖区中心地带的普遍观念。与此相应,湖广行省的镇戍特点也大致以长江为基线向南辐射,其中以镇守省治武昌路的“随省军马”——平阳太原万户府与保定万户府实力最雄厚,二者均属汉军上万户府,战斗力强,以至时人认为:“湖广行省军,唯平阳、保定两万户号称精锐。”


其实,江浙、江西行省随省戍军也有类似情况,像江浙省治杭州路镇戍军多达4翼万户府,江西省治龙兴戍军亦有2翼万户府。自省治向南,万户府数量、级别呈递减趋势,新附军或土军成分开始增多。江南镇戍格局形成的深层原因是,元朝南部边疆始终没有出现西北边境那样的国防压力,世祖末停止大规模对外军事行动后,三行省镇戍军的任务已转化为维护江南统治稳定。平时镇戍军府各有固定防区,一旦有警,行省即会迅速从各翼万户府抽调军人南下,选派将领担任总兵官,统一指挥军事行动。军事行动结束,各翼军人即返回原翼,自行归建。当然,元中后期因政局突变也出现过由湖广行省抽调军队北上的情况,像天历元年全国爆发两都之战期间,因河南防务空虚,平阳太原万户府与保定万户府全翼军人即被抽调北上,参与阻击陕西方面的进攻。但这并非江南镇戍的常规做法,绝大多数情况下,江南镇戍军的防控对象依然是江南,而非江北。


元军初定江南时,镇戍区尚未固化,行省间军队调动频繁。像阿里海牙与阿塔海分别主政湖广行省与江淮行省期间,就曾“以(扬)州所领四万户军移镇鄂,而易鄂两万户军更戍于扬”。但随着至元十九年江南镇戍体系初步确立,这种戍军调防已较罕见。“故其后江南三行省,尝以迁调戍兵为言,当时莫敢有变其法者,诚以祖宗成宪,不易于变更也。”当然也有例外情况,像上均州与毗阳、镇巢万户府镇戍区调整即属其例,但大部分时期,各万户府镇戍区较稳定,不会轻易发生变动。


元代江南镇戍区可分为常戍区与更戍区。常戍区所辖路分,自南宋灭亡陆续撤销军民安抚司,实行军民分治后,基本维持了路级管民总管府—管军万户府的对应格局,此即元末郑玉所称“各路设总管府以治民,万户府以统军”,叶子奇所说“元各路立万户府,各县立千户所,所以压镇各处”。湖广行省也有类似特点。目前可考17翼镇戍军万户府,除炮手军匠、许州两翼外,其余15翼基本可确定其对应路分。如从路的角度出发,湖广行省镇戍军的常戍区,除岳州、宝庆、武冈3路与汉阳府外,其余路分也基本可找到对应的万户府。以此而论,目前镇戍地无考的炮手军匠、许州两翼万户府,镇戍地可能不外乎上述3路1府。


还需说明的是,虽然这种路级管民总管府—管军万户府对应格局,在整个元代江南地区并非均质(像湖广行省既有一路两翼万户府,也出现过三路一翼万户府的情况),但这种以路为基本单位的军民分治格局影响到明代。明代卫所制度,应是借鉴元代江南镇戍体系的府所(万户府—千户所)制度建立起来的。20世纪末,日本学者堤一昭就注意到元明军事镇戍的衔接问题。之后,李新峰讨论明朝建立前地方军事建制问题时指出,朱元璋军每克一路,必改路为府,同时设翼元帅府镇守其地。翼元帅府的全称往往四个字,包括特殊用词和地名两部分,之后沿海与边地卫所的名称即由此演化而来。笔者进而认为,当时的府与翼元帅府(以后则是府与卫),沿袭的正是元朝军民分治背景下路总管府与万户府的对应格局。


同江浙、江西行省相比,湖广行省的镇戍制度也有自己的特点。其一,江南三行省中,湖广行省辖境最辽阔,不仅涵盖常戍区与更戍区两大板块,而且面积远大于江浙、江西行省。与之不同的是,江浙行省辖境完全为常戍区;虽然江西行省南面的广东地区亦属更戍区,但所占辖区比重远低于湖广行省。实际上,这种布局体现了元代江南镇戍体系的又一特点,即在重北轻南基础上的重东北轻西南。毕竟江南最富庶的地区在长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自然是镇戍体系的重中之重;西南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虽时常出现反叛,但就元朝统治全局而言,仍是疥癣之疾,不值得从有限兵力中抽调重兵防守。


其二,江南三行省的成立与元灭南宋期间的三大战区有密切关系,由此造成三行省来自北方的汉军军人来源也各有特点。其中江浙镇戍军以来自今山东地区的军人最集中,湖广镇戍军主要来自今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江西镇戍军则介于二者之间。这种北方汉军军人来源地与江南镇戍地的空间对应,虽因以后部分万户府镇戍地的调整而有所削弱,但此前给人造成的强烈印象依然挥之不去。


(作者刘晓,系南开大学宋元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


《历史研究》在线投稿系统已于2021年9月15日启用,网址为:http://lsyj.ajcass.org/Admin/。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关注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官方微店,订阅《历史研究》《历史评论》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


编辑:拾 壹
校审:青 螾
中国历史研究院官方订阅号历史中国微信订阅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历史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